瀘州高新區邦立中級汽車制造。
牟 科攝
不久前,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統計局、公安廳和民政廳核實認定:瀘州成為四川5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之一。
2016年3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將瀘州定位為成渝城市群南部區域中心城市:到2020年,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200萬。
立足國家規劃,瀘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圍繞“山水綠色、宜居宜業、區域中心、中國酒城”的城市發展理念,做大城市骨架、做強城市產業、做優城市功能,加快建成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成渝城市群南部區域中心城市。
當前的酒城瀘州,輻射能力、集聚能力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宛如一個大磁場,正成為川南、黔北、滇東、渝西等周邊地區6000萬人的吸睛之地。
規劃引領:
構建區域中心城市大格局
規劃是城市的“成長坐標”。
如何加快建成成渝城市群南部區域中心城市?瀘州市委書記蔣輔義說,規劃必須先行,尤其要突出規劃的科學性和統籌性。
瀘州中心城區,長江、沱江交匯于此。按照“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和“沿江組團、北進南拓、東接西延、擁江發展”思路,該市規劃藍圖愈發豐富多彩——
以“到2020年,中心城區要形成建成區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口200萬的大城市骨架”為龍頭,沿長江、沱江兩岸進行城市規劃建設,不“攤大餅”,多“蒸小籠”。
同時,科學布局沿江區域產業和基礎設施、教育醫療文化等配套設施,加快老城區改造提升和新城建設,加強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的管控。
瀘州強化“多規合一”,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各類規劃統籌起來,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
以規劃為統領,瀘州城市一天一個新模樣: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和諧宜居、生態空間顯山露水。融山水于城市之中,嵌城市于山水之間,該市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更是超40%,形成了“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城市格局。
正因如此,近年來,瀘州中心城區每年以8萬至10萬人、8至1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容”。該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已由2012年底的101.1平方公里增加到135平方公里、人口由101萬增加到136.2萬。目前,在中心城區購房的外地人占10%,在瀘州就讀的外地學生有5萬多人。
瀘州構建起了“一主、四副、多點”的新型城鎮體系,中心城區、4個縣城、重點鎮競相發展。在功能互補、梯次銜接的底色下,全市城鎮化率已達47.5%。
“隨著沱江新城、長江生態濕地新城、瀘川新城三大組團拔地而起,我市‘一核、兩城、三園、多點’的區域中心城市空間格局正加速呈現。”瀘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強說。
集聚產業:
產城一體,筑牢發展根基
2月27日,瀘州市主城區至瀘縣現代有軌電車項目動工。
除了能讓瀘縣更好更快地融入中心城區“懷抱”,開建這個計劃總投資超66.4億元的項目,瀘州的另一目的是為調整產業結構做準備:加快建設有軌電車,將帶動軌道交通、機車維修、機車核心零部件等關聯產業發展。未來,這是該市現代制造業的接續產業。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根基,工業又是城市經濟的重中之重。”蔣輔義強調,要大力發展高端城市業態,加快產城一體融合發展。
在該市中心城區周邊,瀘州國家高新區、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和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園區“三足鼎立”,白酒、化工、能源、機械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高端裝備制造、現代醫藥、智能電網、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做大做強。
日前,在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深圳市賽博宇華電子科技集團旗下的深圳市友信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萬平方米廠房裝修火熱。
“今年4月投產后,公司主要生產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設備。”在瀘州投巨資打造智能手機配套生產基地和出口生產基地,信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謝磊有底氣,“瀘州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未來公司產品可直接南下進入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每年產值預計將達8億元”。
瀘州還統籌完善園區承載功能、生產功能與生活功能,同步推進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商貿、旅游、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以及都市農業等現代農業跨越發展。
目前,瀘州三大園區建成區面積擴展到78.5平方公里,入駐規模以上企業超500家,占全市的75%以上。在此基礎上,2016年,三大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0億元,同比增長19.5%。
強大的產業平臺推著瀘州經濟社會發展一路高歌:近年來,該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位居全省和川滇黔渝結合部9個城市前列。
瀘州在三大園區基礎上“裂變”出的軍民融合產業園和空港產業園茁壯成長,信息技術服務、精細化工、通用航空、含能材料、北斗導航等新的城市經濟支柱產業紛至沓來。
強化服務:
環境優先,提升城市軟實力
3月1日,川南城際鐵路瀘州部分強勢推進。過幾年,該鐵路將在瀘州北站與渝昆鐵路并站,共同拉近瀘州與周邊城市的距離。
瀘州不斷強化功能建設,提升在區域中的輻射、集聚和服務能力。
瀘州的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教育培訓中心、醫療健康中心和文旅會展中心,豐富區域中心城市內涵。
擼起袖子加油干,瀘州人拼出了成績:目前已構建“水、公、鐵、空”立體交通網絡,城市交通真正快了起來;普通高等院校數量居全省第三位,醫療衛生資源居全省第二位;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形成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中國(瀘州) 西南商品博覽會、瀘州市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三大展會……
3月18日,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將啟幕,看中的還是瀘州的區位優勢和區域服務能力,目前已有36個國家、地區約300位嘉賓報名參會,參展的境外進出口經銷商也達到300多家。
向著目標強勁發力,瀘州更是不斷刷新長江六橋、沱江六橋等跨江通道項目,云龍機場、隆黃鐵路敘鎮段等交通項目,西南醫療康健中心、萬達廣場等重大功能性項目的建設速度。
增強瀘州加快建成成渝城市群南部區域中心城市底氣的,不只是城市項目的精準建設,更在于一大批項目的接踵而至——
翻開瀘州的規劃本子,渝昆鐵路項目、沿江鐵路項目、高鐵樞紐站項目、軌道交通項目、瀘州至永川高速公路項目、三區四縣三甲醫院項目等格外搶眼。
瀘州還搶抓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契機,把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推進海綿城市、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
每到節假日,掛著川滇黔渝各地牌照的車輛從瀘州93公里繞城高速公路8個入口進入市區。外地人到瀘州陪家人、過周末,已屢見不鮮。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吳秋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瀘州高新區邦立中級汽車制造。
牟 科攝
不久前,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統計局、公安廳和民政廳核實認定:瀘州成為四川5個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之一。
2016年3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將瀘州定位為成渝城市群南部區域中心城市:到2020年,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200萬。
立足國家規劃,瀘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圍繞“山水綠色、宜居宜業、區域中心、中國酒城”的城市發展理念,做大城市骨架、做強城市產業、做優城市功能,加快建成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成渝城市群南部區域中心城市。
當前的酒城瀘州,輻射能力、集聚能力和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宛如一個大磁場,正成為川南、黔北、滇東、渝西等周邊地區6000萬人的吸睛之地。
規劃引領:
構建區域中心城市大格局
規劃是城市的“成長坐標”。
如何加快建成成渝城市群南部區域中心城市?瀘州市委書記蔣輔義說,規劃必須先行,尤其要突出規劃的科學性和統籌性。
瀘州中心城區,長江、沱江交匯于此。按照“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和“沿江組團、北進南拓、東接西延、擁江發展”思路,該市規劃藍圖愈發豐富多彩——
以“到2020年,中心城區要形成建成區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口200萬的大城市骨架”為龍頭,沿長江、沱江兩岸進行城市規劃建設,不“攤大餅”,多“蒸小籠”。
同時,科學布局沿江區域產業和基礎設施、教育醫療文化等配套設施,加快老城區改造提升和新城建設,加強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的管控。
瀘州強化“多規合一”,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各類規劃統籌起來,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
以規劃為統領,瀘州城市一天一個新模樣: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和諧宜居、生態空間顯山露水。融山水于城市之中,嵌城市于山水之間,該市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更是超40%,形成了“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城市格局。
正因如此,近年來,瀘州中心城區每年以8萬至10萬人、8至1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容”。該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已由2012年底的101.1平方公里增加到135平方公里、人口由101萬增加到136.2萬。目前,在中心城區購房的外地人占10%,在瀘州就讀的外地學生有5萬多人。
瀘州構建起了“一主、四副、多點”的新型城鎮體系,中心城區、4個縣城、重點鎮競相發展。在功能互補、梯次銜接的底色下,全市城鎮化率已達47.5%。
“隨著沱江新城、長江生態濕地新城、瀘川新城三大組團拔地而起,我市‘一核、兩城、三園、多點’的區域中心城市空間格局正加速呈現。”瀘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強說。
集聚產業:
產城一體,筑牢發展根基
2月27日,瀘州市主城區至瀘縣現代有軌電車項目動工。
除了能讓瀘縣更好更快地融入中心城區“懷抱”,開建這個計劃總投資超66.4億元的項目,瀘州的另一目的是為調整產業結構做準備:加快建設有軌電車,將帶動軌道交通、機車維修、機車核心零部件等關聯產業發展。未來,這是該市現代制造業的接續產業。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根基,工業又是城市經濟的重中之重。”蔣輔義強調,要大力發展高端城市業態,加快產城一體融合發展。
在該市中心城區周邊,瀘州國家高新區、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和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園區“三足鼎立”,白酒、化工、能源、機械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高端裝備制造、現代醫藥、智能電網、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做大做強。
日前,在瀘州長江經濟開發區,深圳市賽博宇華電子科技集團旗下的深圳市友信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萬平方米廠房裝修火熱。
“今年4月投產后,公司主要生產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設備。”在瀘州投巨資打造智能手機配套生產基地和出口生產基地,信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謝磊有底氣,“瀘州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未來公司產品可直接南下進入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每年產值預計將達8億元”。
瀘州還統籌完善園區承載功能、生產功能與生活功能,同步推進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商貿、旅游、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以及都市農業等現代農業跨越發展。
目前,瀘州三大園區建成區面積擴展到78.5平方公里,入駐規模以上企業超500家,占全市的75%以上。在此基礎上,2016年,三大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0億元,同比增長19.5%。
強大的產業平臺推著瀘州經濟社會發展一路高歌:近年來,該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位居全省和川滇黔渝結合部9個城市前列。
瀘州在三大園區基礎上“裂變”出的軍民融合產業園和空港產業園茁壯成長,信息技術服務、精細化工、通用航空、含能材料、北斗導航等新的城市經濟支柱產業紛至沓來。
強化服務:
環境優先,提升城市軟實力
3月1日,川南城際鐵路瀘州部分強勢推進。過幾年,該鐵路將在瀘州北站與渝昆鐵路并站,共同拉近瀘州與周邊城市的距離。
瀘州不斷強化功能建設,提升在區域中的輻射、集聚和服務能力。
瀘州的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教育培訓中心、醫療健康中心和文旅會展中心,豐富區域中心城市內涵。
擼起袖子加油干,瀘州人拼出了成績:目前已構建“水、公、鐵、空”立體交通網絡,城市交通真正快了起來;普通高等院校數量居全省第三位,醫療衛生資源居全省第二位;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形成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中國(瀘州) 西南商品博覽會、瀘州市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三大展會……
3月18日,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將啟幕,看中的還是瀘州的區位優勢和區域服務能力,目前已有36個國家、地區約300位嘉賓報名參會,參展的境外進出口經銷商也達到300多家。
向著目標強勁發力,瀘州更是不斷刷新長江六橋、沱江六橋等跨江通道項目,云龍機場、隆黃鐵路敘鎮段等交通項目,西南醫療康健中心、萬達廣場等重大功能性項目的建設速度。
增強瀘州加快建成成渝城市群南部區域中心城市底氣的,不只是城市項目的精準建設,更在于一大批項目的接踵而至——
翻開瀘州的規劃本子,渝昆鐵路項目、沿江鐵路項目、高鐵樞紐站項目、軌道交通項目、瀘州至永川高速公路項目、三區四縣三甲醫院項目等格外搶眼。
瀘州還搶抓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契機,把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推進海綿城市、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
每到節假日,掛著川滇黔渝各地牌照的車輛從瀘州93公里繞城高速公路8個入口進入市區。外地人到瀘州陪家人、過周末,已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