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逼婚現象熱度不減,“每逢佳節被逼婚”往往成為未婚青年的“包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
子女為什么被逼婚?父母為什么緊盯著節日不放?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子女忙于工作,平時很少回家,與父母談話時間少,以致于父母對子女的婚姻問題了解得不夠。其實大多數子女都明白,之所以被逼婚,完全出于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至于反逼婚的大軍正在壯大,也許正是因為關心則亂吧。
結不結婚,緣分很重要,它可以是男女雙方對婚姻的認識與理解。相信每一個適齡男女,都有追求完美婚姻的理想。各人對完美婚姻的認識存在不同,對什么時候應該結婚,或者什么人是理想的配偶等也會有分歧。這種分歧,關鍵還在于子女與父母之間缺少溝通。如果父母知道子女的處境,或者知道子女在婚姻上的努力,也許就不會逼婚,反而會認同年輕人的婚姻觀。
對年輕人而言,父母長輩對個人婚姻狀態的關心,僅僅處于一種語言壓力的背景下,并沒有介入或者替代年輕人的婚姻主張,更沒有剝奪年輕人自由選擇婚姻配偶的權利。父母關心子女的婚姻,就是關心他們的幸福與未來。對子女關心,就是對自己關心;子女幸福了,自己就滿足了。因此,逼婚被逼婚都是別樣的幸福。這是愛的寄托,愛的牽掛。
年輕人所想與父母不同,年輕人所遇不被父母知曉理解,是不同壓力和焦慮存在的客觀因素。基于此,請不要過度埋怨父母的逼婚,不要將父母一般過問年輕人的婚姻看成是逼婚,不要將關心年輕人的婚姻說成是父母長輩的意識囿于一隅。婚姻是可遇可求的,正視婚姻,追求婚姻,又不被婚姻所絆,是年輕人與父母長輩的共同心愿。(來源: 新華網 2016-02-15)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吳秋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1428735752@qq.com
近年來,逼婚現象熱度不減,“每逢佳節被逼婚”往往成為未婚青年的“包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
子女為什么被逼婚?父母為什么緊盯著節日不放?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子女忙于工作,平時很少回家,與父母談話時間少,以致于父母對子女的婚姻問題了解得不夠。其實大多數子女都明白,之所以被逼婚,完全出于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至于反逼婚的大軍正在壯大,也許正是因為關心則亂吧。
結不結婚,緣分很重要,它可以是男女雙方對婚姻的認識與理解。相信每一個適齡男女,都有追求完美婚姻的理想。各人對完美婚姻的認識存在不同,對什么時候應該結婚,或者什么人是理想的配偶等也會有分歧。這種分歧,關鍵還在于子女與父母之間缺少溝通。如果父母知道子女的處境,或者知道子女在婚姻上的努力,也許就不會逼婚,反而會認同年輕人的婚姻觀。
對年輕人而言,父母長輩對個人婚姻狀態的關心,僅僅處于一種語言壓力的背景下,并沒有介入或者替代年輕人的婚姻主張,更沒有剝奪年輕人自由選擇婚姻配偶的權利。父母關心子女的婚姻,就是關心他們的幸福與未來。對子女關心,就是對自己關心;子女幸福了,自己就滿足了。因此,逼婚被逼婚都是別樣的幸福。這是愛的寄托,愛的牽掛。
年輕人所想與父母不同,年輕人所遇不被父母知曉理解,是不同壓力和焦慮存在的客觀因素。基于此,請不要過度埋怨父母的逼婚,不要將父母一般過問年輕人的婚姻看成是逼婚,不要將關心年輕人的婚姻說成是父母長輩的意識囿于一隅。婚姻是可遇可求的,正視婚姻,追求婚姻,又不被婚姻所絆,是年輕人與父母長輩的共同心愿。(來源: 新華網 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