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謠言止于智者成為無奈的安慰
來源: 新華網2016-04-08 10:50:00 微信朋友圈里謠風盛行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公眾與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從網上的刪帖、封號,到線下的傳喚、拘留甚至刑事處罰,相關的治理行動可以說是從未間斷而且力度十足,但是效果卻不容樂觀。其原因大致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對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這種挑戰一方面是在技術上、資源上的挑戰,即有限的政府管理部門,無法對新媒體和互聯網上的造謠、傳謠行為進行即時反應。通常情況下,當謠言為管理者所注意時,已經是謠言產生重大影響之后的事情。一方面是在治理結構、治理模式上的挑戰,傳統的由上至下的管控模式,難以有效應對自下而上的新媒體、互聯網的信息生產模式。簡單、粗暴、僵硬的管理模式,常常導致反應遲滯,引發了比謠言更加惡劣的社會影響。
更重要的是觀念和趣味上的挑戰。新媒體的謠言之所以廣為流傳,很大程度上在于,相比于有關部門板起臉孔冷冰冰的說教,謠言在內容上、思想上、傳播方式上,往往更加生活、具體,更容易引發共鳴。很多時候,“正不壓邪”的原因是正話講得太少、講得太硬、講得太枯燥。如果有關部門還是在信息發布上缺乏主動,還是在溝通方式上僵化生硬,還是在新媒體的世界里放不下身段來接觸群眾,就很難真正有效地遏制住微信圈里的謠言。
其二,新媒體、互聯網的信息傳播機制,體現出更加強烈的市場導向。“網紅”比打工掙錢,已經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正常現象,這讓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投資者涌入了新媒體的市場之中,也讓市場競爭空前地激烈。點擊率、轉發率直接決定了市場競爭的成敗與“公號”“小號”的商業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博出位”的謠言就成為了很多從業者的“理性”選擇。相比于一般的消費市場,新媒體中的消費者,往往對于趣味性、消費性要求更高,而對于信息的真偽往往并不關注。謠言不是問題,因為相當一部分人“看看就算”“一點而過”,本就不在乎消息的真假。這讓市場的自凈變得非常困難,甚至形成了謠言擠壓真相的逆淘汰。在很多時候,真相的傳遞往往必須依賴“辟謠”的標題,而與謠言形成了奇妙的“共生關系”。
其三,新媒體的謠風之盛,已經讓“謠言止于智者”成了無可奈何的安慰。一方面,智者被海量的、情緒化的甚至低級趣味的消費群體稀釋,無法起到止謠的作用。一方面,新媒體輿論場傳播的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也讓智者不堪辟謠之累。更重要的是,網絡與新媒體的傳播并沒有給予社會一個可以凝聚焦點、平等討論的公共空間,碎片化的信息與直覺判斷,成為最主要的交流載體。朋友圈與網絡沒有為不同群體之間提供有質量的交談,相反它為偏見、情緒的累積,為自鳴得意、自我封閉的小圈子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在飄來飄去的朋友圈謠言面前,我們需要對傳統的治理模式進行反思。一個更公開的、更親民的政府,一個更克制的、更有限的市場,一個更平和的、更理性的社會,都是文明開放的輿論生態場不可或缺的。坦率而言,無論在哪一個方面,距離這個狀態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在當下,也許最重要的是每個方面都要表現出責任心與自制力,不要把責任都推給別人,不要總以為讓自己做主就能夠解決問題。 (儲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