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這些“土辦法”你那里也有嗎?
來源: 四川在線—四川日報2016-04-01 12:13:00 3月28日,四川全省市廳級主要領導干部讀書班上,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指出:把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變為各地生動實踐,把“十三五”藍圖變成美好現實,在區域競爭中贏得先機、跨越發展,比的是決心、拼的是行動,歸根到底就是要強化執行、狠抓落實。
川報觀察深入四川各地,走近基層干部,聚焦他們在脫貧攻堅方面的實干故事……
如果你身邊也有類似的“實干故事”歡迎聯系川觀君(郵箱:498062607@qq.com),有可能登上四川日報哦!
關鍵詞:開微店
程治鈞:通江縣云曇鄉印頂寨村村支書
——“鄉親們咋個脫貧?苦干實干加巧干!兩年內全村脫貧,我們有信心!”
“今天賣了一只羊,436元,貧困戶余洪珍家的。”3月30日,記者見到剛下課的程治鈞時,他正拿著手機翻看“鈞芳原生態農業合作社”微店的銷售情況。這幾天,程治鈞忙著參加巴中市組織的一期電子商務技能培訓班。
印頂寨村是邊遠貧困村,到去年底,村里還有56戶貧困戶。余洪珍的丈夫去世,她一個人拉扯兩個正在讀小學的孩子。如何讓余洪珍這樣的貧困戶早點過上好日子?從3年前當上村支書起,程治鈞就一直在琢磨。
看到村里的微信群活躍,程治鈞開始琢磨怎么利用微信干更多事。去年10月,他注冊了名為“鈞芳原生態農業合作社”的微店,并與其他村干部一起,發動貧困戶把家中的土特產“搬到”網上賣。
余洪珍是第一個受益者。程治鈞到余洪珍放羊的山坡,拍照后發到微信群和微店上。不久,就有好幾個人想訂購余洪珍家養的羊。余洪珍說,“一只羊賣給上門的小商販,要比微店的價格少近百元”。
通過微店,貧困戶向貴勇家賣出550公斤白芷,收入1600元;貧困戶向明志賣出一頭牛,收入3300元,比賣給牛販子多500元……一次次實踐,讓不少貧困戶嘗到甜頭。貧困戶蒲美林今年打算把養牛規模擴大到20頭。
目前,程治鈞已幫18戶貧困戶和其他村民賣出近5萬元的各類土特產。一個多月前,又有10戶貧困戶加入到鈞芳原生態農業合作社微店。
“4月1日村里還要建立一個農村電商服務點,讓更多村民的土特產進入微店、淘寶店銷售,今年脫貧40戶不成問題。”程治鈞說,即將開的淘寶店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印頂寨村脫貧奔康淘寶店”。
關鍵詞:養蛋雞
彭靈賢:儀隴縣新政鎮九嶺場安溪潮村居聯合黨支部書記
——脫貧攻堅要真抓實干,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宣傳好黨的脫貧政策,與百姓齊心協力;二是規劃好產業項目,一個一個扎實推進;三是發動好群眾積極性,帶動大家不等不靠,才能真正甩掉“窮帽子”。
3月30日,彭靈賢戴著安全帽,拿著天然氣管網圖紙,和施工單位一起奔赴3號新村聚居點建設現場。“等4月20日正式通氣,老鄉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生活,徹底告別砍柴燒火的日子了!”彭靈賢高興地說。
這條5公里長的天然氣管線,于2月中旬開工,如今已完成總工程量的80%。但在修建之初,有的村民并不答應。“管子從地里過,把我的田地房子占了咋辦?”73歲的譚仁學老漢一聽說這消息,立馬找到彭靈賢理論。為此,彭靈賢先后三次跑到譚仁學家中,把鋪設天然氣管網的好處和做法以及相關補償政策仔細講給譚仁學聽。最終,譚仁學不但改變了態度,還與村干部一起,向村民們說道理、講政策。
“只要肯踏實做事、真抓實干,就能聚齊人心。”彭靈賢道出自己的“脫貧經”。
靠著這本“經”,村民的“錢袋子”也一天天鼓起來。
去年7月,經過反復考察和論證,村里選定蛋雞養殖作為致富產業。12月,首批6000只跑山雞出籠在即,彭靈賢提前找好銷路。聯系到南充一家公司后,對方經過實地考察,決定全部實行訂單收購。貧困戶譚四海去年養了100只蛋雞,僅此一項就掙了2萬多元。
安溪潮村的致富產業還在壯大。在現代化蛋雞養殖場項目現場,廠房已基本成型,全村48戶精準貧困戶與企業一起組建合作社,預計每戶年增收1.5萬元;在柑橘產業基地,業主正在指導大家除草和嫁接果樹,在此務工的村民不僅有土地和務工收益,還有紅利分成。
關鍵詞:建項目
陳銀軍:雅江縣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2015年9月,駐村擔任米龍鄉程章村“第一書記”
——扶貧工作應該實實在在做點事,我們未必會讓每個貧困家庭在短期內都富裕起來,但我們首先應該保證的是讓孩子們都能夠公平地接受教育,讓老百姓掌握種養技術,爭取實現脫貧摘帽。
陳樂: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工程師,2016年1月6日前往雅江縣米龍鄉程章村開展干部駐村幫扶工作。
——來到程章村,就是程章人。
陳樂(左三)在菌棚與村民商量羊肚菌種植
2015年9月1日,雅江縣委宣傳部干部陳銀軍來到程章村,第一句話就是——“我是來認‘家門’的”。
2016年1月2日,中國核動力研究院干部陳樂來到程章村開展對口扶貧,放下行李第一句是——“從今天起,我就是程章人。”
認準家門后是理清家底。
程章村兩個組分布在海拔2600米到3500米的高山峽谷地帶,全村有65戶、341人,貧困戶13戶70人。“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一年收入無幾何,苦去苦來涼透心。”一首民謠道出了程章村信息閉塞、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產業單一的現狀。
陳銀軍(右一)正在指揮修路
陳銀軍和陳樂找準“病灶”,對癥下藥,制定出數十頁的規劃書:一是破除落后觀念的束縛,二是解決發展資金的缺乏,三是尋找致富產業的路徑,四是夯實基礎設施的建設。
大規劃下有小策略,陳銀軍和陳樂分別對每戶村民制定扶貧計劃,實行“一戶一策”,讓群眾知道脫貧方向。
制定規劃的同時,陳銀軍和陳樂一直在推動“大手筆”:總投資100萬元的富民藏香豬養殖項目和大蒜種植項目。收完大蒜后種植元根作豬飼料,形成豬糞發酵處理后用于種植大蒜和元根的肥料,建立綠色循環產業,人均純收入預計可增加2000元以上。
為建成項目,陳銀軍和陳樂沒少跑路。他們向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核工業280所申請幫扶資金30萬元,向甘孜州申請產業扶貧基金30萬元,向縣衛生計生局申請幫扶資金5萬元,向縣農牧科技局申請幫扶資金2萬元,協調村委貸款20萬元,農戶自籌13萬元。
項目伊始,陳銀軍和陳樂又為藏香豬和大蒜的銷售跑開了。“不能等豬長大了,大蒜出產了,才想到銷路。”目前,藏香豬和大蒜主要是訂單式銷售。隨著規模不斷增大,村里還將建立自己的品牌,發展電子商務賣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