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草根文藝隊賣菜籌資
來源: 涼山城市新報2016-03-11 11:34:00 安寧河、孫水河兩河交匯,孕育了冕寧瀘沽鎮五一村的人們。10年組建一支文藝隊,近30人的群體,平均年齡65歲左右,基本都是種地的農民。她們靠種糧維生,靠賣菜積攢,靠寬厚凝聚,靠熱情舞蹈歌唱。她們不僅走出了大涼山,還多次喜獲殊榮,儼然一支活脫脫的草根藝術隊。
組建文藝隊
讓農村姐妹走出疾病霧霾
這支文藝隊的隊長是1977年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外語系的徐正和。
1953年的深秋,徐正和出生在越西縣大瑞鄉一個農民家庭。其父親是跟著紅軍走過的人。那是1934年,紅軍長征經過越西時,他的父親便隨了去,在瀘定橋戰斗中負傷后,回到家鄉參與組織農民起義,被敵人追剿,家被燒光。
在徐正和的記憶里,母親早逝,弱小的她不得不過早擔起家務,學著大人的模樣干起農活來,但一點也不含糊,還真是個小大人。生產隊同樣給她評工分,父親卻每每阻攔。大惑不解的徐正和找父親探問究竟,父親卻說,你好好干就是了,不能要工分,做好是應該的。
積極向上的徐正和用自己的行動說服了鄉親們,也被推舉為婦女主任、團支部書記,不到18歲就入了黨,當了干部,她的能干更是遠近聞名。1974年的秋天,徐正和被推薦到四川師范大學外語系學習,由于她正直善良,被同學們一致推選為班長。1977年畢業后,分配到越
一群地地道道的農民,不想只是圍著土地、鍋臺轉,響應因跳舞走出疾病霧霾的徐正和的邀約,組建起了一支草根文藝隊,并依靠種地賣菜所獲的收入,支撐文藝隊的各項開支。從田地里找靈感,將快樂的藝術散播于村坊市井、街頭巷尾,這群文藝隊員也收獲了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快樂晚年。
西縣中所中學任外語教師,不久便嫁給了冕寧縣瀘沽鎮老實巴交的農民周錫武,過上了兩地分居的生活。
徐正和每天教書,周錫武在家打理六畝多地,時不時也做點零活兒貼補家用。1982年暑假,徐正和調到冕寧縣瀘沽中學,夫妻才得以團聚。
2004年,徐正和因病提前離開了工作崗位,整日包裹在棉絮當中,就是酷暑也頭戴三頂帽子,穿三條長褲,不然就會覺得寒冷無比,風霜刺骨。盡管八方求醫,終不得好轉。這時,徐正和想,如果再這樣下去,這個家怎么辦?丈夫獨自種地養家,尚未成年的一雙兒女又會怎樣?病榻前,她思前想后,猛然突發奇想:干脆去跳舞吧,也許會與現在不一樣!誰曾想,果真跳舞改變了她的“模樣”,頭頂的帽子去掉了,身體也漸漸康復,這些給了她巨大的鼓舞,并決定帶領更多姐妹,走出疾病的霧霾,組建一支草根文藝隊伍,讓舞蹈和唱歌在鄉鎮遍地開花。
喚醒一種意識 ?
大媽們在一起越跳越歡
農村文藝隊伍的組建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擺在大家面前的首要困難是觀念的問題。一群地地道道的農民,常年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和圍著鍋臺孩子轉的生活,猛然間讓大家走上舞臺,這需要一個很大的轉變,況且平均年齡都60歲以上。其次是資金上的困難。完全靠傳統農業種植的農民,一年兩季農作物的收成,不足以支撐她們的費用,況且外出演出時需乘車,時間晚了需住宿,再不濟也要吃頓飯,還要帶上無人看管的孫子孫女,音響服裝等更不用說。另外,既然組建文藝隊伍,怎么唱、怎么跳、何人編排等,都是問題。如此等等,還真正讓徐正和犯了難。
思忖再三,徐正和找來了李冬青和賈正芬商榷,大家一致認為,就是靠自己籌集資金,也要把文藝隊建起來。三人商定,作出驚人決定:資金靠自己種菜賣菜等籌集。很快,籌集來的資金制作成了服裝,徐正和也買來了音響,并取得了五一村村委會干部的廣泛支持。被譽為草根作家的周忠榮為她們寫三句半快板等,加上豐富的節目,瀘沽鎮五一村文藝隊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從2004年組建至今,瀘沽鎮文藝隊
已經走過了十余個春秋,參加各類演出不計其數,先后獲得了冕寧縣、涼山州、四川省中老年舞蹈大賽獎項若干。這些成績的取得,深深地鼓舞著她們。為此,她們也為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帶著舞蹈和歌聲走出大涼山,走上中央電視臺!
散播民間藝術
文藝隊隊員們收獲快樂晚年
民間文化的自發性,喚醒了農人們的覺悟,為白菜賦予了美感,使田野添加了靈性。由此看來,任何民間文化都首先是來自人們的自發性,方才有了傳承性、風俗化和程式化,并具有了實用性和娛樂性。
從社會分層上看,民間文化是一種來自社會內部底層的、由平民自發創造的文化。民間文化還是一種具有農業社會生活背景、保留較多傳統色彩的文化。民間文化作品的創作過程,自發性體現在其創作的任性而作、隨處可作的特點上。從作品的創作目的來看,民間文化大多是一些無名無姓的人在其生活過程中制作的,因此,它時常是在自我娛樂、自我消遣的輕松前提下隨口道來、隨手作來的,并在流傳的過程中,率性而作、隨心而改,不必顧慮人們是否接受、作品內容是否成熟、是否有吸引力等。
通過打腰鼓、扭秧歌、舞彩綢、唱歌等文化形式,瀘沽鎮文藝隊的隊員們實地表演、親身展示,將快樂的藝術散播于村坊市井、街頭巷尾,也收獲了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快樂晚年。